寒潮来袭 重庆中心城区迎来2023年初雪******
中新社重庆1月15日电 (梁钦卿 张旭)随着冷空气南下,重庆中心城区多地飘起雪花,不少居民楼间、小区绿化带上、公路上空,雪花纷纷扬扬。
记者在重庆市气象台了解到,重庆14日晚间大部地区雨转雨夹雪或小雪,部分高海拔地区中到大雪,城口县测站积雪深度达4厘米。15日上午大部地区气温降至-1℃至2℃,城口县黄安坝最低气温-15.5℃。
“能在重庆主城看见下雪心情超激动。”来自台南、在重庆渝北区工作近8年的餐饮店老板李意羚一早就拍了视频发给在台南的妈妈,线上分享重庆雪景。第二次见到重庆主城下雪的她回忆,上回遇见重庆主城下雪还是2016年。台湾由于气候原因,当地人想看雪景只能去高山上,对下雪有着天然的喜爱。
“目前,村里的柑橘树还未受到降雪天气影响。”忠县涂井乡友谊村连片种植柑橘5800多亩,村支部书记周康伟告诉记者,现在村里降雪量还比较小,接下来若持续低温降雪天气,柑橘果可能遭受冻害,会根据未来的天气情况采取防冻措施。
面对此次寒潮来袭,重庆市气象局已于14日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,包括江津、南川、涪陵、忠县等20余个区县。记者从北碚区交通执法部门获悉,该部门目前已加大特殊天气下重点路段、重点时段公路巡查和隐患排查力度,确保春运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平稳。
根据预报,15日白天到夜间,重庆各地雨夹雪或小雪,局地大雪到暴雪,气温-4℃至5℃;中心城区雨夹雪或小雪,气温0℃至3℃。16日白天到夜间,重庆中部及东南部雨夹雪或小雪,其余地区阴天有零星雨夹雪,气温-4℃至7℃;中心城区阴天,气温1℃至4℃。
目前,重庆寒潮蓝色预警信号生效中,气温已进入降温通道,提醒民众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,做好防寒保暖工作。(完)
赋能高质量发展——青岛:打造“双创”人才摇篮******
12月20日,2022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(以下简称人才周)暨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(以下简称蓝洽会)拉开帷幕。
以“聚才聚力、创赢未来”为主题的“人才周”“蓝洽会”,聚焦智能家电、海洋装备、智能制造装备、精密仪器仪表等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,设“招才引智、创新创业、平台赋能、峰会论坛、人才赛事等”六大板块,共30余项活动,搭建起更高层次对外开放、交流合作的平台,更好地实现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、技术链的“四链”融合发展。
这是青岛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,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的创新之举。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传华说:“当前,青岛市正处于打造‘一带一路’国际合作新平台,建设上合示范区、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交叠期,创新搭建‘聚才聚力’综合平台,优化人才发展生态,推行‘一站式、市场化、无感化、定制化、国际化’‘一式四化’人才服务新模式,加快汇聚更多优质‘城市合伙人’和创新创业要素,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”
聚焦产才融合新模式
“在青岛高新区创办公司至今一年多来,我们自主研发的‘光伏储能系统’项目成果主要为海外客户提供用户和工商业储能系统解决方案。目前,已在中东、东南亚和非洲等市场布局。”青岛蓝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立霜高兴地说,“这离不开青岛高新区为企业提供创业资金等很多政策方面的扶持。”
“产业集聚人才、人才引领产业”。2022“人才周”“蓝洽会”为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注入人才新势能,助力青岛实体经济和海洋城市高质量发展。刘传华介绍,围绕“产业链+人才链”融合发展思路,举办“2022国际计算智能论坛”;发布启动青岛市“揭榜挂帅”数智对接平台2.0版,设立“需求榜单”“成果榜单”,解决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对称难题;与武汉大学、天津大学等共建“双一流”高校校友联盟,搭建“高校校友朋友圈”“创新创业生态圈”;开展“云聘马拉松”直播带岗活动,打造集人才招聘、政策宣传、企业展示、城市推介“四位一体”的沉浸式招聘场景,从云端向青年人才发出邀请。
在青岛,“双创”人才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550余家,有效丰富了青岛的人才、技术、智力要素供给。24条产业链的100家企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制造、汽车产业、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。
跑出“以赛引才”新赛道
前不久,青岛天仁微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商信息变更,新增前海母基金、深创投、山东财金等股东。7年前来青岛创业的冀然博士自豪地说:“我们专注于纳米压印设备与全套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产业化,今年5月总投资约2.5亿元的‘天仁微纳’总部项目在青岛未来科技产业园区奠基,进入了新发展阶段,这得益于青岛市为‘双创’人才量身打造的多层次‘双创’赛事。”
“通过以赛引才、以赛选才、以赛聚才的形式,青岛发挥创新创业大赛杠杆效应,面向高层次人才发出‘英雄帖’‘召集令’。”刘传华表示,青岛市为重点项目大赛提供定制服务,首次认定100个市级重点招才引智项目,建立“项目吹哨、专员报道”机制,提供“帮办代办、快办特办”服务,已为创建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、海信产值倍增计划等重点项目制定专项支持政策19项,提供重点项目专员帮办代办服务568人次,协同项目招引人才6.6万余人。
“新锐青岛”系列大赛三年来,有67个“双创”项目已经落户,总投资额3.97亿元,遴选出的“智能无人仓整体解决方案”等26个项目已与企业达成合作,并投入量化生产。
赋能人才发展全链条
许多人才在办理各种事项时,或多或少遇到因为流程繁琐、材料复杂等问题影响办事效率、降低服务好感。
如何破解这些难题?刘传华介绍,青岛创新打造网上办事大厅,推行人才服务“网上办”“移动办”和关联事项“一事全办”。目前,61个事项实行“一网通办”,30个事项实行“移动办”,今年已服务用人主体近3.1万家、50多万人次。
“为解决人才服务事项窗口太多、事项分散的问题,创新打造了‘人才服务一件事’联办平台,实行‘一口进、一并办、一网通’,实现减材料47%、减时间80%。”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董海波说,为实现与人才的“双向奔赴”,青岛市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,营造人才安心立业的最优生态,编制发布了“一站式”人才服务清单,建立“第一响应人”机制、“一口受理、并联办理、闭环管理”运行机制和“区市和行业人才服务责任考核机制”,全市“双创”人才服务需求即时受理率、按时办结率均达到100%。(本报记者 王健高 实习记者 宋迎迎 通 讯 员 解春慧 王培玉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